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研咨政 > 科研动态

合肥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

发布日期:2025-09-22 10:36来源: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作者:胡元蛟阅读次数:
[字体:  ]

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2025年9月18日至19日,合肥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长丰成功举办。本次会议是在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之后,“九·一八事变”94周年之际开展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。来自全市党校系统的60余名教师代表围绕“挖掘抗战历史经验,赋能新时代发展实践”主题齐聚一堂,展开深入交流。会议共征集并评选出40篇优秀论文,内容涵盖抗战精神传承、党的建设、基层治理、民生保障、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,形成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。现将论文核心观点综述如下:

一、抗战精神的传承:内涵挖掘与时代价值

(一)关于核心要义与当代转化

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集中体现为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,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,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,百折不挠、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”。有论文通过梳理杨靖宇、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事迹,强调抗战精神是民族危亡关头凝聚成的精神共识,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抗战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。研究指出,伟大建党精神是抗战精神的源头,抗战精神则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展开。二者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,以使命担当为指向,共同构筑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。例如,抗战时期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实践,正是伟大建党精神中“不怕牺牲、英勇斗争”的生动写照;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尤须从抗战精神中汲取“直面挑战、攻坚克难”的精神力量。

在强国建设与国际视野层面,抗战精神持续发挥现实引领作用。其中“勤俭节约”“密切联系群众”等作风,为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历史镜鉴;抗战时期建立“国际反法西斯联盟”的实践经验,也为当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应对全球性挑战带来战略启示。

(二)关于创新表达与代际传承

面对抗战精神传承的现实挑战,多位作者提出“存储-激活-创新”三维模型,以推动抗战精神融入当代语境:

一是技术赋能记忆存储。运用区块链、VR/AR等技术存证与再现历史,如还原半塔保卫战等历史场景,增强历史感知的真实性和感染力。二是沉浸式体验激发共鸣。通过摩尔斯电码模拟、战场指挥互动等项目,强化青少年群体的情感认同。数据显示,参与沉浸式体验的青少年对“铁军精神”的情感共鸣强度提升2.1倍。三是文化符号跨界传播。依托动漫、短视频等形式实现红色精神“破圈”,如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》系列动漫在B站播放量超5亿次,有效触达青年受众。

二、抗战精神之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启示

(一)关于党的作风建设

有论文指出,抗战时期党通过三大举措筑牢作风根基:一是开展延安整风运动,反对主观主义、宗派主义和党八股,确立“理论联系实际、密切联系群众、批评与自我批评”三大优良作风;二是推行“精兵简政”,缩减行政成本,提高治理效能,如陕甘宁边区通过机构合并将脱产人员占比控制在5%以内;三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,如毛泽东“一根灯芯著述”、周恩来“纺线比赛夺甲等”等事例,形成强大示范效应。

抗战历史经验为当前党的作风建设带来深刻启示:一是坚持实事求是。继承抗战时期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,当前政策制定须深入基层、贴近实际,避免“拍脑袋决策”,如合肥滨湖世纪社区通过“网格党支部+楼栋党小组”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。二是厉行勤俭节约。弘扬“南泥湾精神”,推动党政机关带头过“紧日子”,将节约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,如合肥通过优化财政预算,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养老服务等民生投入。三是强化示范引领。传承“一根灯芯”“纺线比赛”等优良传统,凝聚民心、锤炼作风。

(二)关于组织建设与制度创新

战时期民主集中制逐步成熟,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借鉴。有论文梳理其发展脉络:六届六中全会通过《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》规范权力运行,党的七大确立“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”原则。新时代应进一步完善议事决策与执行监督机制,避免“一言堂”或“议而不决”,如借助“民生议事堂”“村级小微权力清单”等制度实现民主与效率的统一。

干部教育与人才引进同样蕴含历史智慧。有论文指出,抗战时期“抗大”“陕北公学”等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,启示新时代干部教育须突出“实战导向”;延安“才聚”现象则凸显理想感召与制度开放的重要性,为合肥“科大硅谷”等科创平台制定人才政策提供历史参照。

三、抗战精神之新时代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实践启示

(一)关于基层组织建设与治理现代化

有论文总结,抗战时期,党通过“组织下沉、民主建政、群众动员”等方式成功构建高效治理体系:一是推行“支部建在村上”,1942年晋察冀边区农村党支部覆盖率达93%,实现党组织向治理末梢延伸;二是实行“三三制”政权,广泛吸纳各阶层代表参与决策,陕甘宁边区非党人士占县级参议员比例达72%;三是建立农会、妇救会等群众团体,形成“党组织领导-群众团体执行”的动员网络。

新时代可借鉴相关经验:一是强化党建引领。合肥包河区义城街道探索“一键连”工作法,通过“社区党委+片区党支部+红色小管家”架构整合多方资源,推动“粗放管理”向“精细服务”转型。二是推动数字赋能。以上海“社区云”平台、浙江“浙里调”等平台为代表,通过数字化手段畅通民意渠道,提升响应效率与群众满意度。

(二)关于民生保障

有论文论述,抗战时期经济自给与民生改善实践为新时代民生保障带来启示。抗战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(如359旅开垦南泥湾26.1万亩)、减租减息、自主贸易(如陕甘宁边区1943年食盐出口量达25万驮)及文教卫生建设(如创办保健药社、识字班)等措施,实现经济自给与民生改善,为当前保障粮食安全、推动医养结合等提供历史参考。当前,合肥正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构建“居家-社区-机构”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,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呼应。

四、抗战精神之新时代产业发展实践启示

有论文指出,抗战时期根据地通过资源替代、区域循环与技术突围自给自足,对当前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启示:

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。根据地通过“土高炉炼铁”“手工纺纱”等方法实现物资自给,当前应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支持企业自主创新,如合肥支持长鑫存储研发第五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、阳光电源突破新能源核心技术,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。

二是优化区域协同布局。借鉴根据地“分布式生产”模式,当前应优化产业区域布局,如合肥围绕“6+5+X”产业体系,在园区精准布局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,覆盖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等领域,推动产业集群化、协同化发展。

三是构建全周期科创金融体系。抗战时期“金融支持生产”的经验也为当前科创金融发展带来启示。如合肥设立50-80亿元天使母基金,覆盖“概念验证-中试-产业化”全阶段,同时引入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,为科创企业提供“耐心资本”支持。

五、结语

本次研讨会立足抗战历史,聚焦新时代实践,形成三大核心共识:一是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,须通过精神传承、制度转化与实践创新,深度融入民族复兴进程;二是抗战时期在党建、治理、民生等领域的宝贵经验,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、基层治理现代化、共同富裕等提供重要参考;三是合肥应结合城市发展实际,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创新驱动、产业升级、民生改善的务实举措,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合肥实践。

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,特邀安徽省委党校领导及专家为全市党校系统教师作专题辅导报告。立足“为党献策”这一根本使命,会议围绕加强理论研究、促进成果转化、强化有组织科研、坚持守正创新四个方面,为推动全市党校系统教研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思路与建议,使与会者深受启发。